海外網首頁移動客戶端評論資訊財經華人台灣香港歷史社區視頻雲南新加坡滾動
海外網>>視頻>>焦點對話
媒體融合發展 變革發令槍響起
分享到:

視頻信息
發布時間:2014年08月21日15:28  來源:海外網        (責編:謝明、喬暢)
簡介:

        徐蕾:海外網的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焦點對話》節目。這兩天,國內媒體行業一片歡欣雀躍,傳媒人士都在爭相轉發一條好消息,股市傳媒板塊也是表現很搶眼,這都與一個會議有關系,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深改小組第四次會議,對當下媒體融合發展,具體的發展目標提出了部署。)今天海外網演播室請來了兩位嘉賓和我們一起解讀其中的信息。首先第一位是媒體界代表,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葉蓁蓁,葉總您好。

        葉蓁蓁:您好,海外網的網友大家好。

        徐蕾:另一位是學術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殷強教授,您好。

        殷強:海外網的網友大家好。

        徐蕾:我想問問兩位你們炒股嗎?

        葉蓁蓁:不炒。

        徐蕾:不炒股,但是知道這天傳媒板塊人民網連續漲停,像知道像(月傳媒)都是表現很好的,那你們看到這樣類似的信息在微信圈你們有轉發嗎?轉發應該轉發了吧。

        殷強:在關注。

        徐蕾:在關注這條消息。

        葉蓁蓁:我們公司全體都在學習。

        徐蕾:我們第一個問題,看這樣一個事情,有輿論認為,這次中央全面深改小組討論媒體的如何發展,用了一個詞語形容,叫做實屬罕見,那二位怎麼看待是什麼因素推動了中央深改小組去觸動這個罕見的話題?怎麼理解,葉總您說兩句?

        葉蓁蓁:實屬罕見這個提法其實我既贊同,又不太贊同,贊同確實是在中央這麼高的層面,總書記親自主持會議,討論媒體改革的問題,確實不太多見,但是實屬罕見,我太同意是什麼呢?又表達了好像大家覺得這個話題似乎沒有那麼重要,似乎不值得上升到這麼一個層面去討論。但是我想現在能看到這個節目所有的網友和觀眾,應該都是經常接觸媒體的。從這個角度想,大家切身感受一下,實際上媒體已經滲透到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然后從國家整個建設的大局來講,十八大提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為一體的這樣一個建設格局,媒體這個領域其實和政治密切相關,對經濟影響巨大,本身是文化產業一個巨大板塊,對社會,對人們的生活影響也是非常巨大。對生態建設,關於生態理念的樹立,生態環境破壞一些監督,都離不開媒體,這是貫穿五為一體,五個方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怎麼會不值得上升到這麼一個高度來討論呢!

        徐蕾:你果然是媒體人出身,拔高拔得很高。殷教授是怎麼看待這樣一個問題?

        殷強:這一次如果從罕見的角度來做一點討論的話,首先中國的媒體六十多年來,一直是在等待一個重要的發展的這樣一個時機,實際上回顧起來看,從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媒體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不斷深化,這一次之所以讓媒體,讓媒體的學界、業界都很振奮,是因為我們認為中國媒體真的迎來一次改革一次難得的機遇,所以我們覺得從罕見一個角度理解,大家還是很樂於接受的。

        徐蕾:對。按照殷教授所說,這一次讓中國媒體人非常振奮,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可以說是2014年8月18日可以載入歷史史冊的一天,有紀念性的。那我們也知道習總書記在中央深改小組第四次會議上,對當下的媒體融合發展,提出非常具體三個目標,有三方面,一個是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第二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第三個是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請問二位你們怎麼理解,有兩個關鍵層,一個是新型主流媒體,還有新型媒體集團,兩個概念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殷教授您說兩句?

        殷強:首先我從媒體新型的角度來考慮,我們始終在傳統媒體大的氛圍上工作,受眾接受信息,互聯網真正走入千家萬戶,也不過十幾年的時間而已,再加上近來進來即時通訊媒體開始加盟到公眾的這樣一個信息流動的這樣一個使用程度上來,等於時間很短。因此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還確實需要我們努力推動。從這個意義上看,這一次我想新型媒體,確實是一個廣泛,包含意義非常廣泛的一個非常好的一個號召,如果中國在這個時機,抓住這樣一個機遇,我們推動中國媒體和新媒體這樣一個資源的融合和媒介形態的融合的話,可能能為世界媒體下一步發展提供一個很好的范式,因為在世界范圍內,媒體都面臨著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的問題。

        徐蕾:葉總怎麼看待新型主流媒體和新型媒體集團這兩個概念的提出?

        葉蓁蓁:我想這裡頭兩個層面。這裡講的新型主流媒體,更主要強調是媒體的單體。新型媒體集團,更強調是一個集團軍的概念,集群的概念,比如像人民日報,本身我們是一個主報,下面帶著26個子報刊,然后子報刊又還有很多網絡和各種各樣的形態,整體上是一個集團的形態,所以這裡頭在定義單體的每一個媒體所應該具有的,或者新型媒體所因此具有的一些特征,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從這樣幾個不同的角度看,然后有多個媒體集團組成一個完整的現代傳播體系,是一個遞進的關系,這是一個層面。第二個層面大家注意新型的概念,新型的概念我們把它放在整個會議或者指導意見的背景下,大背景關鍵詞是融合發展,所以它強調的新型一定指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在這樣一個背景趨勢和過程之后所達成一個結果,就是對主流媒體是什麼樣子的?新型媒體集團是什麼樣的。

        徐蕾:這個葉總觀察的角度非常新穎,他從遞進一個層次是去看。二位我們看到了其中說到新型媒體集團說了有幾個力,有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還有實力。其中這個公信力這一部分,很想知道二位怎麼看待,怎麼理解。

        殷強:公信力這幾年因為受到中國手重的關注,因為信息來源的多樣化,確實對媒體自身是一個很嚴重的挑戰,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首先媒體發出信息准確公正,一定程度代表了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的公平和公正很重要,如果不能夠及時傳達信息,我們這樣一個公正,公信很難建立起來,因此在這樣大背景下,特別近兩年,大量受到觀眾關注的事件,逐漸已經給一些媒體構建了很好的公信力。另外一方面,公眾對公信力的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逐步提升,應該說在成熟。這兩個方面都需要我們媒介做很多引導的工作。

        徐蕾:您從這個角度看,葉總呢?

        葉蓁蓁:我覺得有公信力有影響力一個新型主流媒體,或者主流媒體集團的出現,對中國這個層面上是全社會的期待和需求。我們現在處在變革的年代,各種信息的洪流洶涌澎湃,過去這些年我們感覺到互聯網強大,它的強大是什麼特?它就是能夠把來自草根的,來自基層的,各種原來不容易被聽到的聲音匯集起來,形成輿論的洪流,這個洪流在前面互聯網進入中國二十年當中,實際上結構了中國社會很多東西,尤其是結構了很多的權威,包括說很多領域,包括一些政府公權力部門,包括學術界的一些專家,包括其實很多的原來的傳統的主流媒體的這種地位被解構了。這個解構之后,實際上凸顯出互聯網本身的一些弱項,就是缺乏理性,重視喧嘩。整個社會似乎找不到一個比較明確的燈塔。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實際上整個中國社會,我們人群大家期待一種新的指引,這種指引背后畢竟是來自於習總書記定義新型主流媒體,這是我們中國社會的期待和需求。另外一個角度,如果把中國放在世界舞台來看,我認為這次的指導意見的出台,可能會影響中國媒體,或者中國輿論界在世界媒體版圖中的地位,這個是中央也會關注的方面。

        徐蕾:中央會非常關注你說的這方面。

        葉蓁蓁:對,因為實際上這麼多年來,就是盡管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經濟實力增長很快,但是我們在世界輿論當中我們聲音非常微弱,這與我們本身媒體集團,不具有強大的實力,不具有強大的傳播裡和影響力是有關系的,怎麼打造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媒體集團,或者主流媒體,也是這個指導意見出台主要的指向和目標。

        徐蕾:殷教授也是頻頻點頭,看來對葉總講的后半部分很認同。

        殷強:實際上媒體本身的屬性,在這個時代應該是國際化的。我在國外工作過比較長的時間,我們就一種感覺,中國媒體在海外傳達的信息,一方面把中國文化、中國政府的主張,中國人民的良好願望,通過我們媒體傳達給各國人民,同時把各國先進的,有益於中國發展的信息,傳到國內,這些年這樣的橋梁渠道越來越多了,但是整合的工作非常艱巨。怎麼把這些具有各自優勢,不同形態的媒體,整合成像習總書記講話中要求的那樣,有優勢的媒體。這個工作其實很艱巨,從總書記的講話發表以后,我們注意到學界業界都有很強的反響的聲音發出來,尤其是我們媒介這樣一個隊伍,全國隊伍人數很多,可能上百萬人從事這個行業,現在包括通訊,包括文化產業,都在這樣一個大的領域裡,我們想這一次如果這個工作推動順利的話,可能還會繼續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更進一步推動中國媒體和國際的一些優質媒體,友好媒體更好的合作,這一點我想應該說時機已經成熟了,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上明顯的強大,我們的媒體確實應該建構出來中國媒體在世界上的形態,這一次是很好的機會。

        徐蕾:很美好的願景,這樣一個信息不光是對媒體行業是利好消息,其實對相關的一些文化產業和其他一些,都是一個很好的,也是一個重新反省,反思重新布局的機會。那麼接下來我們看這樣一個問題中央深改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視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近平也在講話時強調,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並且也強化互聯網思維。說到這兒,我們兩位嘉賓肯定都知道,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不是一個新話題,而且這一兩年嘗試也都有,我想問兩位一個問題,可能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你們暢所欲言,首先問葉總,葉總不僅是我們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實際上也是我們人民日報非常資深優秀的記者,您從媒體人的角度可以暢所欲言,您認為現在就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包括一些媒體集團的嘗試中,您覺得有成功的案例嗎?

        葉蓁蓁:我是這麼覺得,首先中國的媒體人很幸運,就是在融合發展媒體轉型這個領域,幾乎全世界的媒體是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第二個意味著事實上我們沒有看到,能夠說已經完成成功轉型的案例或者說模式。所以大家都在嘗試在探索,在過程當中,無非是有人先一步,有人晚一步,但是整體上從質上講,沒有一個差距,這個差距不存在。第二個在國內,在媒體融合這方面,人民日報的探索是值得去介紹的,去自豪的。

        徐蕾:這個不是對外自夸,人民日報確實這一部分做得非常好。

        葉蓁蓁:17年以前我們創辦人民網,兩年以前人民網上市,到昨天我們的市值達到230億。

        徐蕾:230億了。

        葉蓁蓁:是的。

        徐蕾:恭喜恭喜。

        葉蓁蓁:中央媒體當中,我們目前中央媒體唯一一家上市的新聞網站。兩年以前我們開設的人民日報的法人微博帳號,在兩年時間裡面,它的粉絲數量在新浪騰訊和人民微博三個平台中的總量是4800多萬。

        徐蕾:葉總功課做得很扎實。

        葉蓁蓁:那麼在新浪網上是中國媒體開設的微博帳號當中的粉絲量的第一名,活躍度的第一名。

        徐蕾:都是第一名。

        葉蓁蓁:是的。所以這也就証明了,我們這一家大家認為傳統媒體在新媒體領域的布局,和我們在新媒體領域的創新有很好的成果。第三個角度,我們現在做的也是我們人民日報編委會認為的,我們這幾年做的新媒體領域的工作,其實都還是在做增量,量上面我們不停地做大,但是內部的融合程度不夠,所以現在中央提出要融合發展,實際上要從量變走向質變,從原來做增量,現在動存量的狀態,這幾年新做出來的增量和過去的存量之間,怎麼能實現互動和融合。我覺得這個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如果做得成功,應該說在全球范圍對媒體界都是有示范意義的。

        徐蕾:在整個人民日報的布局中,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承擔一個什麼樣的智能。

        葉蓁蓁:我們公司其實在報社要融合發展這麼一個背景下成立的一家人民日報控股的技術型的公司,大家知道媒體這些年的發展,實際上離不開技術驅動,或者說技術和資本是最近這麼些年,整個媒體領域發展的兩大驅動力量,我們人民日報作為一個大型的傳統媒體,實際上我們在技術方面一直存在短版,這次我們成立媒體技術公司,是想補上這個短版,並且希望能夠為我們下一步融合發展提供一個技術的支撐和技術的驅動。

        徐蕾:我們非常期待,您也任重而道遠,殷教授您怎麼看待,現在有沒有成功的例子?

        殷強:剛才葉總介紹的幾組數據我非常關注,我覺得這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非常好的研究模型。人民日報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一張報紙,走到今天的歷史我們讀者都清楚,但是人民日報在各個媒介形態的發展延伸上,這些情況,我真建議人民日報的同行們通過你們媒體多向大家介紹,一個像葉總提到的,能夠成為媒介業界一個很好的范例,同時讓我們受眾更好更多的了解媒體。這一次習總書記講話提出很宏偉的號令,從另外一個層面上也值得全社會人民進一步關注愛護我們中國自己的媒體,確實到了這個時候了。我們追溯到新中國剛剛建立的時候,那時候以廣播為主的時代,那時候中國人民主要通過廣播來信息,后來主要是報媒和廣播媒體的相輔相成的時代。到了七十年代后期電視逐漸的開始覆蓋,到了二十一世紀初的時候,電視的覆蓋在中國城鄉都落地了,而這個時候傳統的報紙和廣播沒有很大的發展,到是隨著新媒體出現以后,反過來刺激,產生這樣一個競爭,促使我們國家相當一部分優質的傳統媒體,又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發展方向,不光是報紙,雜志出版物本身其實在紙媒的領域裡面都面臨這樣一個問題,我不認為紙媒很快退出我們星球,但我認為新媒體,包括總書記這次講話提到新形態的媒體優勢能夠和傳統優質媒體的優勢進行內容技術層面的整合和受眾資源的整合的話,我想媒體本身還能夠釋放出來更強大的力量。我想從這個角度思考,確實下一步媒介在相互融合確實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內容值得研究。

        徐蕾:殷教授也是一個老記者出身,從傳統媒體走過來,看到新興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的情況感受很多。還是剛才的話題,你們二位認為需要哪些條件才能夠讓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達到我們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的深度融合,需要什麼樣的條件促進二者的融合,達到所謂的深度融合,葉總您說兩句?

        葉蓁蓁:對深度融合這個問題,我們報社領導層和公司團隊一直在研究,基本上我們得到得到的共識需要五個方面的努力。第一、對於整個媒體集團的流程再造。第二、組織結構的調整。第三、我們和讀者受眾和用戶關系的重塑。第四、利用技術和資本的驅動力量。第五、我們裁編和經營和我們對用戶的服務進行一個重整。應該在這五個方面下手才能夠實現一個完整的深度融合的狀態。

        徐蕾:五個方面基本上非常全,殷教授怎麼看?

        殷強:我覺得從人民日報這樣一個報集團對這個問題思考,葉總介紹比較成熟了。這個過程需要一些時間,在理解這個精神實質上怎麼來進行實質性的轉化本身可能還需要做一些工夫,做一些功課。兩個方面,一個是媒介資源這方面需要在融合上下很大的工夫,這些年其實變化的很大。我們受眾從單純受眾接受信息的角色,被動的去觀看媒體變成參與互動的這樣一個變化,其實本身就值得我們思考它。有了這樣一個契機,如何把過去平面單純的信息放射轉化為信息互動,這一點,人民日報從過去單純的平面報紙,現在變成立體電子傳媒各種傳媒手段,包括視頻的加盟,今天我覺得挺振奮的。所以從這一點來講,可能在技術層面還需要有很多的投入。那麼再一個就是在資金上,如果做成像大家預期的,像總書記期望傳媒集團,一個是社會資本的運用,媒體的規律還是符合社會經濟的規律,應該引入社會的資本,引入不同形式的支持,讓一個報業集團能夠更完善的發展。

        徐蕾:葉總也想補充兩句。

        葉蓁蓁:我很贊同殷教授講的幾條,他講其中一條對我觸動特別深,他講到用戶和媒體關系的變化,讓用戶參與到媒體的採編發的流程當中來。確實這樣的,我覺得最終考察媒體融合程度的關鍵性指標,我覺得實際上是媒體與用戶的融合程度,這是最終的,我認為最重要的指標和結果。表現上看起來我們要實現媒體內部的結合,但是這個變化真正的質變,在於媒體和用戶之間關系的調整,這種調整如果能夠達到用戶和媒體間的深度融合,這個融合就成功了,我就補充一下我的一點體會。

        徐蕾:立刻得到新的啟示,我們葉總不斷的學習和不斷的思考中。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一個詞叫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這個詞最近一兩年不斷被大家提及,什麼是互聯網思維,各有各的說法,兩位你們看待互聯網思維這樣一個概念?

        殷強:互聯網思維主要還是講在互聯網環境下的一種思維方式,過去我們不依賴網絡進行信息的傳輸和人際關系的建構,今天情況變了。實際在互聯網思維的同時還一種通訊人際關系的現實,手機從幾年前單純的通訊工具轉變成今天的即時通訊加信息傳輸的這樣一個過程,發展非常快。我個人理解在今天,特別是從傳媒的角度來理解互聯網思維,可能應該更多利用互聯網優勢,把我們信息通過互聯網,通過互聯網思維有利環境做到更優化,應該說最大化把信息進行一個傳輸,那麼過去媒介本身可能受眾有選擇進行信息的接受,我們現在情況不一樣,盡管互聯網在了解信息這一方面比較多一些,享受的深度信息方面相對可能在閱讀習慣上人們還在慢慢在適應它,但是我想不久將來,隨之媒介形式的融合,我們今天在地鐵,在交通工具上可以看到很多人,通過各種終端在接受,有些是娛樂,有些是新聞的,還有一些是各個方向的,人民接受信息的方式已經互聯網思維的一種體現了。

        徐蕾:葉總怎麼看?

        葉蓁蓁:我覺得殷教授把這個概念闡述比較完整,我個人傾向更簡單關鍵詞來解釋我對互聯網思維的理解,這個關鍵詞就是用戶兩個字。稍微展開一下,用三個詞就是連接用戶,洞察用戶,然后發動用戶,最后做到滿足用戶。我覺得其實都是圍繞用戶展開的。

        徐蕾:用戶至上,這個理論經常被大家提及的。 習近平在談及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優勢互補時談到,要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之前有關技術和內容的爭論不絕於耳,甚至有人對於內容為王提出質疑,而是什麼以“渠道為王”“技術為王”等,現在總書記說內容建設為根本二位怎麼看這樣一個提法,另外先進技術和內容又是一個什麼樣的關系?殷教授。

        殷強:際上作為媒體本身,信息內容的優勢,決定媒體本身讀者對它的選擇,這點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層面,我想未來這個規律不會改變,只是我們手段現在多樣化了,只是在不同的媒體形態下,它的媒介資源的信息優勢體現的方式不一樣,避暑說視頻有很多現場的,確實需要快速的,受眾直觀了解一個情景的時候,視頻是最有效的,但有時候需要文字詳述的進行這個事件的精准的一些描述定位。那麼內容確實是媒體很重要的一個生命所在,但它是之一,不是全部,技術這個方面,今天看確實非常重要。我們從很多媒體本身的這樣一些變革,也能感受到,在技術落后的一個狀態下,你的生存一定會出現問題。我想這個技術一個是,我理解是指向人才,那麼一個是我們在進行媒介操作時候的一些先進的思想和成熟的一些操作方法。那麼它才能夠真正的具體到我們媒介傳播的質量上來。

        徐蕾:葉總怎麼看待這樣一個,大家爭論不休的話題?

        葉蓁蓁:我認為內容為王、渠道為王,或者技術為王這樣兩分的方式或者幾分的方式來討論這樣一個問題,容易把大家帶入誤區,我覺得更重要是要充分理解,在新的媒介傳播的環境下,內容是什麼?什麼才是媒體生產的內容,是傳統上的新聞,還是說更廣泛意義上的信息服務,還是說也包括了我們新聞的承載方式傳播方式,以及我們這些內容與用戶之間的互動,其實這個內容的范疇我覺得大家更多應該考慮的是內容是什麼,哪些內容是重要的,哪些技術是關鍵的,而不再去討論哪個更重要,我覺得簡單說法,這些都重要。我認為技術為支撐,內容是根本,這個提法很完整。

        徐蕾:節目快要結束的時候,我有一個小問題問問兩位,聽聽你們的意見。你們都是媒體人出身,身邊接觸的朋友也是媒體人,這幾天媒體行業的朋友非常興奮,不管是在央視媒,在商業媒體,在大型媒體集團,或者在小的一種媒體的機構裡面,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馬上天上掉餡餅,很激動的那種,我們知道機遇和挑戰是並存的,那未來到底怎麼走,未來到底是大魚吃小魚的融合還是其他一種形勢都不知道,兩位怎麼看現在媒體圈的一片激動的情況,然后你們倆有沒有想說的話呢?殷教授。

        殷強:我想首先是反應大家的心情。其實媒介的變革在我們國家大的改革開放這樣一個大環境下逐漸在發展,在前進的。媒體恰恰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上有這樣一個特別好的機遇,我想中國媒體所有的從業者大家都會很興奮,因為給了媒體一次起飛,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機會,但是像你剛才所說,如果要實現它,本身又是一個艱巨,又是很偉大的工程,別指望總書記一聲號令,一個政策下來,我們就能夠實現它,還是需要我們所有媒體人的共同努力,同時需要全社會受眾給媒體關愛和支持,這點也非常重要。

        徐蕾:關愛和支持,大家現在很受鼓舞很有信心,道已經給你指出來了,該怎麼走,自己要想清楚,葉總說兩句?

        葉蓁蓁:我首先覺得確實這個指導意見的通過應該是一個劃時代的,對媒體融合發展是一個劃時代的文件和劃時代的政策,絕對是一個利好的消息,但是我們反過來看在沒有這個指導意見之前,對於真正有改革創新意識的媒體和媒體人,他們的轉型的努力,融合的努力,改革創新的努力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所以我想對他們來說,在有這個指導意見,沒有這個指導意見的時候也充滿了機遇,對於那些一直等待著戴這個餡餅的媒體,或者媒體同仁來說,我相信永遠都是挑戰,無論沒這個政策的時候還是有這個政策的時候挑戰一直在那裡。我想無論作為我們自己的自勉還是對我們同行說的一句話,就是永遠記住你的用戶,敬畏你的用戶,感恩你的用戶,不要停止你自己改革創新的努力,有這個政策,沒有這個政策,我們永遠要往前走。

        徐蕾:說得非常好,那非常感謝兩位嘉賓今天到海外網演播室和我們分享這麼多思想的一些精華,節目的最后要不要對海外網的網友說些什麼呢,殷教授您先。

        殷強:希望海外網的網友們繼續關注中國媒體改革的步伐,也希望你們繼續關愛海外網絡,謝謝。

        徐蕾:葉總。

        葉蓁蓁:我想告訴各位網友,人民日報我的同行們,從來沒有停止過改革創新的努力,現在有了這樣一個重大的利好,我們會加快步伐,爭取為大家獻上更好的內容產品,為大家呈現更好的技術支撐體系,謝謝。

        徐蕾:我們相信人民日報記者的這翻話一定是發自肺腑的,就像兩位嘉賓所說變革的發令槍已經響起來,2014年8月18日這一天這一年讓我們記住,它將以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的元年寫入歷史,在改革任務千頭萬緒的背景下,有限部署媒體的融合發展,足以看出中國在深度融入世界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的自信,感謝海外網的網友收看本期節目,謝謝,謝謝兩位嘉賓。

         葉蓁蓁:謝謝網友。

         殷強:謝謝。   

更多信息
網站地圖 | 關於海外網 | 廣告服務 | 海外網招聘 | 聯系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海外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12041252號︱京ICP証130063號

經營性網站
備案信息

投稿郵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