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宏:只求品位不求轰动

来源:海外网 2016-12-14 13:22:08


只求品位 不求轰动

                ——记“中国好声音”任志宏

1999年,在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大庆之际,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重点献礼片----16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新中国》。这部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后来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央电视台1999年优秀节目一等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评选一等奖、全国社教类系列片特别奖、第六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长片最佳解说奖”单项奖”等众多的奖项。正是这部重量级纪录片的播出,让一个充满磁性、厚实庄重的声音开始被社会上的人们所关注,他是谁?来自于哪里?他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声音?一连串的为什么让人们聚焦“任志宏”这个名字。从此,这个辨识度极高的中国好声音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荧屏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好声音的拥有者,任志宏像一辆开足了马力的火车头呼啸着奔向属于他的新时代。

此后,朋友们笑他,仿佛成了同代人中最瞩目的“获奖专业户”,凡他参与的作品均不空手而归。2001年,担任解说的纪录片《祖屋》,获第34届美国国际电影电视节银屏奖银奖;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之际,担任解说的央视重点献礼片--8集大型文献纪录片《使命》、20集文献系列片《歌声飘过80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特别奖;2002年,担任解说的4集大型系列片《军旅先锋》,获第十届全军优秀节目系列专题一等奖;2003年,担任解说的央视6集文献纪录片《宋庆龄》获全国电视“金鹰奖一等奖”;担任解说的央视10集文化纪录片《江南》获全国“星光奖一等奖”;2004年,获得中广协会颁发的“演播艺术家”称号、2007年获全国“最具人文气质解说奖”。2010年《国宝档案》获广电总局全国十大优秀栏目称号;2011年《国宝档案》列为CCTV三十个品牌栏目之一。

实在不能再列举下去了,这位让缪斯青睐的好声音有着怎样的经历?为什么这么幸运?自然也成为我关注的焦点。不知道为什么,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闪现的却是冰心先生的那句话:“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我想,这朵鲜花应该就是我们搞专业的人梦寐以求的智慧之花、灵感之花、奋斗之花吧,任志宏到底是靠着怎样的幸运摘到了她呢?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01300000349331123746285629475.jpg

一、痴心不改、百炼成钢,奋斗走正专业路

任志宏出生于山西--吕梁山脉中段东麓的一个历史名城孝义。这里是中国稀有珍贵的传统民间艺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皮影、碗碗腔的诞生地。任志宏自小就在声音方面展现了独特的天赋,也因此从小就和声音艺术有着深深的缘分。1971年这个年仅9岁的小志宏就成为了太原市青年歌舞剧团年龄最小的声乐演员。之后的十年时间,他一直在这个剧团排练、演出,什么京剧、话剧、声乐等样样都练,他的语言天赋、艺术感悟力就是在晋中平原这块肥沃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浸润长大的。

任志宏对声音是痴迷的,但家乡的普通话语境却不尽如人意。方言学家李荣先生曾经这样描写过山西的方言:“山西的方言,跟山西的煤炭一样”丰富。丰富的晋语共分六片:中区方言、西区方言、东南区方言、北区方言包、西南区方言、东北区方言,孝义地区说的是中区方言。山西话和普通话的差异之大,用一个小笑话就看明白了,传说一个山西人去北京饭店吃饭,说:“给我六十(馏上)一笼包子,七十(沏上)一壶茶,八十(剥上)一头蒜”。服务员蒙了:“吃这么多,你们几个人?”答:“九十(就是)一个人”。此外,山西话拐弯的音比较多、前后鼻音不分、没有翘舌音等,这些语音上的问题都是摆在任志宏成长道路的大障碍。但先天的禀赋使他克服了重重障碍,“多听、多看、多琢磨”这看似大白话的“三多”不但提前兑现了他说好普通话的童年梦想,也是他几十年来在实践中的体会。可见这“三多”背后蕴含他多少有声语言艺术的密码!

但会说山西话也是有优势的,这里方言较多地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征,著名的“平水韵”就诞生在临汾地区。南宋时才出现的“平水韵”,相传是平水人刘渊所著,记录了唐宋时代人们作诗用韵的实际发音状况。它把纷繁复杂的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写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这部讲究的韵书实际上记录了汉语音声美的基因密码,广袤的晋中文化孕育了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走西口”,也孕育了任志宏热爱声音艺术的梦。天赋,是艺术的母乳。如今除了普通话,山西各地方言表达他可以信手拈来。一次湖北卫视邀请他用山西方言讲述山西的面食,令人吃惊、忍俊不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后,电影配音艺术风靡全国,任志宏喜欢看译制片,开始学习模仿里面的台词并配音了。那时候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配音大师们就是他的偶像,像毕克、于鼎、孙道临、乔榛等,为了学精学好,他会不厌其烦地记录、模仿他们的语言,一部电影甚至看了几十遍!回家再抱着一台砖头大小的录音机不厌其烦来回听,模仿。就这样一点点琢磨、练习、改进,他终于能把电影里的台词模仿得相差无几了。对于热爱声音的人来说,看译制片、模仿人物语言是那个时候很多人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知道的很多声音艺术家都有这段记忆深刻的学习经历。那时候很多声音热爱者的梦想就是能亲眼见见这些声音大咖——那个时代绝对的明星!而此时青年歌舞团解散,任志宏面临新的选择,为了检验自己的探索之路,他毅然决然踏上了远赴上海之路。第一次去上海他就有幸见到毕克、乔榛、于鼎等老师,并得到诸位老师的指教,获得老师的首肯。当时虽因户口问题未能如愿,但能聆听他们的教诲——足以,他满怀欣喜、如愿以偿!当离开上译厂时,乔榛一直把他送到大门口,远远回望,乔老师仍伫立在厂门口目送着他,从此他们之间亦师亦友的友情存续到今天。直到现在任志宏还感怀颇深,在2006年在他担任策划的“人声交响——致敬乔榛音诗画”的晚会上,他还根据乔榛的人生轨迹作词、女儿谱曲创作了《人生交响》。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前辈的指引,任志宏更有力量也更有信心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志宏说他对这句话感受颇深。可是属于他的“台”在哪里?

不过“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81年秋天,任志宏给一部电视剧担任场记需到电台磁带库选取音乐资料,任志宏在与编辑随便说话交流间,引起他身旁的一位慈眉善目的中年女士的注意,她好奇地问任志宏是干什么工作的,任志宏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经历——目前是等待分配,中年女士问他是否愿意到省电台从事播音工作,任志宏自信地答应了。就这麽不经意的一个瞬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经过考试他被录取了。发现任志宏的那位中年女士名叫曹淑和——时任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副组长,至今想起任志宏都感慨不已、难以忘怀!从此他从文艺系统跨入广电系统至今已整整35个年头。在电台工作半年后到1982年夏,山西电视台《山西新闻联播》缺一个新闻主播,任志宏凭借不错的语言功力担当了这个角色,这也是他的第一个露脸平台。对他来讲除了拥有新闻主播这个平台的同时,还拥有另一个平台——省广播电台文学节目和译制片这个幕后平台,无论是大量的诗歌散文、中长短篇小说演播,还是译制片配音,他就这样在“革命生产两不误”的情形中冶炼自己。从声乐演员到新闻主播再到广播文学演播、译制片配音,看似跨度很大,实际是相通的。音乐理论作曲家姆尼兹·豪普德曼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更何况声乐与播音这两种如此相近的声音艺术门类!任志宏的声乐童子功练就了他扎实又运用收放自如的气息、丰富的声音共鸣、音质丰满有穿透力,可以说声乐底子提供给了他很大的养分。

图片3.jpg

在《山西新闻》的主播台上他一播就是十年,播出了经验,锤炼出了过硬的业务能力。特别要说一说上个世纪的90年代,那可是属于播音员主持人的黄金时代,是我国广播电视的飞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观念的更新,一大批电视节目纷纷登台亮相,并且收到了全国收视热潮。主持人这一角色也是在这个时期成为节目核心角色。1993年,我国各地电视台涌现出大量的主持人节目,这一年被称为“中国的广播主持人年”。家喻户晓的节目有《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像主持人杨澜、王雪纯等颇受欢迎。任志宏就是在这个大发展的好时代里,积淀了自我,走上一条注重内涵的发展道路。1993年一档以他名字命名的节目《志宏时间》开播,这档节目他既是制片人又是主持人。张颂老师在播音创作中强调播音主体能力应该“以播为主,一专多能”。“一专多能”在任志宏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常说“只求品位,不求轰动”,但“是金子总会发光”,他的能力不仅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1995年凭借参选作品《志宏时间》荣膺第二届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金话筒”全国“十佳”金奖。

1997年,34岁的任志宏来到了更大的平台——中央电视台。迈出这一步需要很大的勇气,首先年龄不小了,在地方有稳定的工作、有自己的节目、有喜爱他的大批观众、有熟悉的环境,而到北京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可是“鹰爱高飞,鸦栖一枝”,是雄鹰就应该飞向更辽阔的天空。刚到央视时他在北京租了一处平房,用他的话说“到北京打工”,直到1999年这个“打工仔”才在国家级平台上有了自己的声音作品。拥有一个金嗓子,看似一招鲜,回首来时路,让任志宏吃遍天的却不是小机灵,而是扎扎实实的厚积薄发。在中央电视台这个国家级平台的新舞台上,变化的是工作环境、身边的同事、不同栏目,不变的是对声音爱的痴心,对语言爱的初心。

如今流行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正是这份纯粹不染的初心、低调内敛的人品、博学精湛的业务能力,任志宏走正了专业发展之路,也让他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真心真意真性情,致虚极处守静笃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深邃的真诚也是才能的唯一基础”。如同唱歌一样,没有真诚真情,只能沦为华丽的炫技。有才能而无真诚不能称之为大家。在任志宏的作品中我们常感受到满满的诚意,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感染力强”,这份真情不温不火、意蕴深厚、带着思辨性流淌进观众的心里,真正的入耳入心。

这份真心真意来自于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来自于对审美的判断;2006年播出的一期《子午书简》,任志宏朗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选段。在读到“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目前还活着”时禁不住声音发抖,尤其是“活着”实声少虚声多,气息明显发抖,可见情之所至。在读到“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他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时,重音强调“焦灼的路”并放缓放慢节奏,直击人心,母亲那瘦小却伟大的形象立刻出现在眼前。

图片4.jpg

如同上面提到的作品一样,在任志宏的表达中没有震耳欲聋的撕喊、没有对声音的炫技,有的只是真情流露,起承转合在行云流水间悄无声息地转换。我们说“情声气”,“情”为首,是源泉、是动力。任志宏说:“真情实感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生命”!真情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情是自然真实的。语言艺术所表现的技巧和手段都要从稿件内容出发,理解稿件精神实质,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说到这里一定要说说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怎样理解这层关系也就会成就怎样的艺术人生。说起成长与发展,任志宏总爱提一部作品,就是他早年演播的散文《婆娘们》,这部创作于1991年的声音作品,在1992年获得了首届全国广播朗诵大赛专业组一等奖,也是任志宏的演播艺术、语言艺术第一次被社会认可,获得专业地位的开篇之作。这部作品讲述的是黄土高坡上质朴、勤劳、为家人为生活奉献一辈子的婆娘们,她们脚踩土地、浑身散发着乡土淳朴自然的气息。全文按婆娘们的一生来写,姑娘时期、嫁为人妇、成为娃他妈......不同身份,婆娘们的语言、性格、动作都有变化,但不变的是无怨无悔的劳作和为家人的奉献。黄土高坡的婆娘们把一辈子都献给了家!虽然都是家庭琐事,可是她们的形象那么朴质高大!谈到对这部作品的把握,任志宏说:“我生在黄土高原,黄河水黄河文化滋养养着我,家乡那些七大姑八大姨我再熟悉不过了,我可以嗅到他们的气息。在演播这部作品过程中,我脑海里有他们的内在视像:老陈醋、婆婆、媳妇、高粱玉米、黄土塬、劳作耕耘等等自然淳朴的生命符号时刻撞击我的心灵,触碰我的情感神经,演播时犹如在给大家放映一部电影”。是啊,他曾在自己的一首里写道“离开淳朴,心灵就永远孤独”。可见该作品获奖不足为奇。

一转眼任志宏来到央视也快20年了,二十年,他的声音作品一部又一部面世,堪称著作等身。可他还是像一头辛勤的老黄牛痴情于这片土地,心无旁骛地耕耘依旧。任志宏说:“转眼在央视已工作近二十个年头了。可谓风霜雪雨二十年,我感恩这平台,它让我开阔了视野;我珍爱这个平台,它给我提供机会让我在自己所钟爱的电视文化节目中施展才能,宣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精华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也是使命。虽然今天已到了网络时代,但是不可否认,急功近利似的短平快对艺术造成的杀伤也愈演愈烈。艺术的尊严面临挑战,一切艺术标准、门槛都在下降,如果没有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就不会产生定力,一个人失去定力就容易在众语喧哗、浮光掠影中迷失自己,这时艺术寿命危机的信号就会有形无形地向你发出警告。所以短平快可以造星但永远造不出优秀的艺术家。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我看误人子弟无异于杀人。在短平快的乱象中沉淀自己反省自己,耐得住寂寞老老实实埋头苦练基本功,竭尽全力为你所从事的专业不断注入活力——加分,这样你的艺术寿命才能久远。这里所说的基本功,不单单仅是发声表达技巧,重要的是做人、自身人格、学养、审美、世界观等良好的发育养成。每个人的人生都未必完美,但一直以来我要求自己尽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人生感受决定着有声语言表达的境界”。 在央视工作近二十来年来,从2001年起,他经历了央视首个日播纪录片栏目《探索发现》的解说任务,一干就是十余年,开创了中国电视纪录片“任氏”解说的风格,由此他获得2006年度《新周刊》评选全国“最具人文气质解说”奖;他是幸运的,近二十多年前全国乃至央视纪录片节目播出很有限,那么作为日播的纪录片栏目一旦呈现,受众的关注度自然要比今天高,所以人们就记住了他那富于个性而声音分辨率较高的声音。而且他的形象和声音在另一档历史文化栏目《国宝档案》中又延续至今。显然,一个具有时代标志性语言艺术形象的背后一定与他幕后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密不可分。

作品亦是人。任志宏本人真诚质朴,做人做事认真靠谱,有真性情。在央视的朋友说起任志宏,口碑是一致的好。“这么多年任老师都没变过,这么大的腕,到哪还是很谦虚。在台里碰到他,不管多忙,只要你打招呼,不管记不记得你,他都会点头微笑回应,一点架子都没有”,这是朋友的原话。

谦虚低调并踏踏实实,这是很多人对任志宏的评价。如今他的作品很火,当年也是很苦的,再苦他也没想过自己要怎么出名,就是默默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管配什么稿件、做什么节目,都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图片5.jpg

三、追求品位,文化担当,好声音当然要讲好中国故事

如今人们喜欢用“担当”来形容一个团体中某一方面的代表,例如“声音担当”、“颜值担当”(网络语)等。任志宏的声音可以被称为“文化担当”,他的音色、外形、气质都给人一种文人书卷气息。

有一次,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曾邀请中国四大男声做客节目,节目中四位国家级配音员同配一段《天天向上》的开场白,任志宏一张口,浓郁的书香气息便迎面扑来,闭了眼,随着这声音,一档娱乐节目立刻有了文化气、墨水香。声音有文化味儿,任志宏的确与众不同。他的声音有种金属质感,而且带着历史沧桑和思辨,听他的作品仿佛历史的述说。除了天赋的音色外,与他从小的练习也有关系。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审美,就有什么样的品味追求。任志宏喜爱老译制片,他从小也是跟着这些前辈配音员模仿学习。但是齐白石老人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所以关于模仿,任志宏的体会是:即使模仿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也不过是第二个某某某,模仿的目的是为最终找到自己,只有领悟到精髓,加上自己的东西,创新才能超越。长期大量的实践加之个人感悟,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任志宏的风格、品位和文化气质在他的节目中展现的更直接。从早期的《千秋史话》到如今的《国宝档案》,他做的节目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强烈的中国色彩。拿《国宝档案》来说每期节目介绍一个国宝文物,“穿越历史、感受国宝、分享文明”,这些国宝文物凝聚着民族智慧、承载着中华文化。任志宏深知责任之大——他的形象就是中国形象;他的声音就是中国声音;他讲述的故事就是中国故事;要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现给全世界的观众。所以,我们常看到身着中山装的他一身正气,节目格调“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们在节目中看到的是任志宏平实叙述,而这恰是对美的高度追求。从2004年10月开播到现在已12年了,节目寿命这么长,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任志宏的主持和解说,可以说这个节目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非他莫属。他的声音使《国宝档案》的文化气息更浓郁!

微信截图_20161214133421.jpg

除了量身定做的节目外,不同节目的解说感觉和把握都不一样,任志宏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和节目相得益彰。拿《探索发现》来说,节目注重展现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探寻自然界的奥秘,挖掘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恢弘。解说这档节目,语言的设计与神秘感、设置悬念、揭示奥秘的感觉必须有,有时甚至有点疑云重重、悬念重生,最终云开雾散见月明,这些感觉全靠任志宏语言的个性来把握。用观众的话来说“有时听着让人不敢出声”,可谓屏息凝神。《千秋史话》是另一番感觉,这又是一段千秋历史,节目中那些历史故事、风华绝代的人物是中华文化的集中展现,任志宏深知这一点。立足于中文国际频道这一平台,身份很重要,他的声音代表了国家的声音,是向老百姓讲述中国历史的文化大使,因而在这档栏目中他解说庄重大方、具有思辨内涵,增加了中国文学的美感,他在节目中很注意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他不仅仅是厚重,也不仅仅是博大,大型电视纪录片《江南》又是另一番风味,纪录片生动展现江南的意韵,集抒情、叙述、思辨于一体,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魅力江南,进而展现中华文明的生气勃勃。任志宏在担任这部作品的解说时,力求温婉、极尽述说江南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龙井茶与紫砂陶器都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回味悠长的故事;不言不语的秦淮河却能让人读出琴棋书画与金戈铁马的交响;吴歌越调飘逸清丽、风姿绰约……而这一切都融于任志宏如涓涓细流般的述说中,不张扬、不浮夸,清清淡淡,恰似江南那番柔情似水。

任志宏的声音被评为“最具人文气质”的声音,其实应该在这之前加个定语——“中国”,也更符合他的作品和节目,而比“人文气质声音”更让他看重的是“文化责任”。在中文国际频道这个平台上更应“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这是作为一个国家媒体平台主持人的责任。如今,他的声音传遍了世界,他的观众遍及全球。

图片6.jpg

“不求轰动,只求品位”,这是任志宏常说到的一句话。我们看到的他是追求“品位”痴心不改,踏实播音、谦虚为人,真情吟咏,传播中华。最终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声音故事!

(本文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16级学硕 刘阳)


责编:陈婕

分享到微信 ×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