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有别,玉之审美

来源:海外网 2016-08-09 14:02:00


    这些石头的文化,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文明遗产,不止带给我们感官上的震撼,也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看着这些,我会突然萌生出一种,审美落后于古人的想法。当然思路一回到玉文化上来,我又有些小庆幸,我们也有一些审美是在前进和提高的。如果玉文化能够回到人文主义的诗性审美,或者叫普世审美的话,那我们的空间就更大了;或者回到跨区域、跨文化的审美,那空间就更大了。也或许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功利心太强了,人没有办法沉下来做深度思考或高级的思考。把该慢的事情做得太快了,该缜密的思维变得太简单化了。有时候,我们琢玉的过程就是我们修身或者说修行的过程,我们盘玉的过程就是我们养德的过程,这种“慢”的感受,会直接地贯穿到我们整个人生,乃至于我们生命意义的整个链条里面去。

1.jpg

这个时代,是一个大开眼界的时代,或者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是一个脑洞大开的时代。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更加快速和全面地看到整个世界的动态和艺术的景象,以及人文思想的进步。

        比如说,我今天在昆明,明天这个时候我就有可能到地球的另一半去了。空间似乎已经“变小”了,接触世界的可能性就变大了,而且所需的时间也缩短了。比如今天,我们可以召集这么多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开同一个会了,可以开讲座了,可以互动了,甚至可以进行情感交流了。这是一个信息互动的时代,也是一个学习交流的时代。也许有的人觉得做玉雕做好了,学问就变广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觉得,一个玉雕师,除了玉雕技术以外,文学的滋养,哲学的思辨,对他的艺术修养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2.jpg

时代的变革把我们往两头拉,一头把我们拉到庸俗的、平凡的空间里面去,但另一只手却拽着我们往时尚的、高雅的、有质感的人生的方向走。

       在这个节点上,其实很多艺术家很茫然,或者追求普世的审美,他们放弃了往高处走的可能。很多年轻人跟我说:“老师啊,没办法,我们要卖东西呀,我们做东西,什么好卖就做什么。”如果你永远这样想的话,那么你永远都是停留在想卖作品的角度去做作品。也有些艺术品收藏人跟我说:“刘老师,不是我不想买,不是我不想收藏。真的值得我去收藏的东西我好像找不到,碰不到。”我相信国内的市场是很大的,随着八零后乃至现在的九零后的成长,他们当中出现了很优秀的青年收藏家。但是这些人的眼光啊,太高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审美永远不会停留在他们的父辈,乃至我们的父辈的父辈的审美水平上。因为他们把全世界的艺术品都看了个遍,所以他们的追求、他们所要的东西一定是更加高标准的。

3.jpg

古人很多的优秀的玉雕作品,最早在神玉文化的时候是给神灵看的,给祖先看的,后来他们又以殉葬品的形式得以保留而彰显其价值。

       时代在变,需求也在变。楚国的卞和,将一块璞石献给厉王,说这是一块稀释珍宝。厉王看不懂,就把卞和的左脚砍断了。卞和又将它献给了武王,结果右脚也没保住。一直等到了楚文王,这块璞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和氏璧。后来的后来,秦始皇的时候就把它做成了传国玉玺。各个时代对玉石的审美是不一样的。但不论它如何变化,有一点是恒常不变的,那就是无论身处哪个时代,都会有那么一些人关注和热爱它,比如,今天在这里听我啰嗦着的你们。 正因为这样的历史延展,这样的关注,这样的热爱,所以我们每一个做玉的人,关注玉的人,都应当以一颗敬畏心对待玉石,对待玉雕,对待玉文化。都应当怀揣着一定的使命感把玉文化发扬光大,甚至带着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斑马先生”微信公众号友情提供)

QQ图片20160809140922.png

责编:孙晓璇

分享到微信 ×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