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国之南通风筝

来源:海外网 2016-02-02 14:30:49


风筝,中国北方称“纸鸢”,南方称“鹞子”。“风筝”这个名字,大约始于五代(公元907——960年)据明代郎瑛《询匈录》记载,五代a有位叫李邺的,在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在纸鸢头上系竹哨,放飞时,风入竹哨,发出象“筝”一样的声音,故名之为“风筝”。

n.jpg

南通风筝是江苏南通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传统节日娱乐工具。南通与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同为中国四大风筝产地,南通风筝保存了古代“弦响碧空称风筝”的特点,以独特的音响效果著称,与北方的造型风筝分为南北两派。南通风筝俗称“板鹞”,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变形“七连星”至“十九连星”居多,一般大小都在一米以上,最大的竖起有四、五米高,需卡车运载。“板鹞”上缀满哨口,大小不一,下部的特大哨口选用葫芦、毛竹、白果、龙眼、乒乓球等制成。鹞面上并绘有神话传说等民间绘画,下部系两根几十米长的尾绳,一只精致的板鹞,便是珍贵的民间工艺品,当地群众家中都有珍藏,代代相传。大板鹞需多人拉放飞,升空后大中小哨口分别发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谐,悦耳动人,声及数里,宛似“空中交响乐”,据说哨口有30多种型号。

nn.jpg

责编:谢明

分享到微信 ×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出去。